网站访问人数: 155207378

整改措施重在“施”

www.gcdr.gov.cn (2014-09-04) 来源:四川日报

整改措施重在“施”
雷文天

    制定措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整改,解决问题。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单位消极应对,敷衍应付,要么重“措”轻“施”,要么有“措”无“施”,使措施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浮上不沉底的“瓢把子”,欠账不还钱的“白条子”。
    措施,简单地说,就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施,即施行、实施。“措”是前提,“施”才是关键。一个好的办法出来了,关键还在于不折不扣地执行。正所谓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千条措施不如一次落实。重措轻施,好办法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有措无施,硬措施也仅仅是一纸空文。
    措施之所以在操作中变形走样,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脱离实际无法“施”。对问题不把握,对措施不研究,闭门造车,强拼硬凑,所定措施既无针对性,又无可操作性,显然只能是摆设;二是被动应付不想“施”。措施为交差,只为“看”,不为“干”,看似认真,实则虚应;三是拈轻怕重选择“施”。怕麻烦,图省事,对费时少、见效快、影响大、好推动的措施就先行施,对伤脑筋、费力气、不讨好、难见效的措施就拖着施。
    措施重在“施”,贵在“施”,更难在“施”。要克服重措轻施、有措不施的问题,力避措施中的形式主义,不仅措施内容要实在,完成时限要明确,具体责任要到人,更重要的还须对措施执行全过程进行跟踪问效,反馈回应,倒查追责。对那些耍花枪、玩“空转”的形式主义措施要果断叫停,促其纠正。惟其如此,整改措施才能既落地,又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