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际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组织部门抓人才工作推进路径是因地制宜、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各地、各方面、各层次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日前,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改革创新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推进人才工作的题中之义。从江宁近几年实践探索来看,加快人才工作创新发展迫切需要理念先行,突出人才质量和效益来精准选才、精心育才、精确用才、精诚留才。
树立精准选才理念,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深度契合。产业转型靠人才,人才供给要创新。引进集聚人才既不能普遍撒网盲目“抢人才”,更不能单纯以数量来“凑人才”,而要把立足产业聚人才、引领产业育人才、做强产业留人才作为工作的主导方向。为建立产业发展的有效人才供给机制,江宁采取刚柔并重方式,发挥产业园区聚才主阵地作用,突出精准聚焦,大力建设产业研究院、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有选择性地引才招才。对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以此带动同领域人才团组式落户,形成了一批顶尖人才领衔的“雁阵型产业人才集群”。如,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思路,柔性引进全国3D打印领域唯一的院士卢秉恒教授及其团队,不迁户口,不限时间,弹性工作,建立起国内高端的3D打印研究院,带动清华大学、西北工大、华中科大等单位500余名高层次人才集聚,创办3D打印企业40多家,推动3D打印产业从无到有迅速扩张。
树立精心育才理念,推动人才培育与政策优化深度互动。做好人才工作需要重点人才工程的引领,而人才工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人才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持续优化人才政策重点在于分类聚焦、按需施策,要将“大水漫灌”的初创扶持转变到后续培育的“精心滴灌”上来,在引进人才落户之初给予项目启动扶持的基础上,强化对人才创业创新的再培育、再激励,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撑体系。江宁大力实施“创聚江宁”人才工程,分层推出6个专项人才计划,逐步形成从顶尖专家到“草根”创客的人才梯队;实施人才企业分类培育“310”工程、“小升高”行动和“上市培育”计划等,积极推行“科技创新券”和“创业红包”,运用财政后补助方式,对高成长性人才项目给予“一企一策”产业化帮扶,政策资助方式由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事前变事后,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人才创业创新成功率。
树立精确用才理念,推动人才发展与机制创新深度对接。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于打通人才流动、使用的机制障碍,建立精确用才的灵活高效制度,让人才专心致志搞创新、出成果,用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江宁充分挖掘驻区高校多、院所多、大企业多的集聚优势,构建“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校地、校企“双创”会商机制,通过区校联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转化创新成果。
树立精诚留才理念,推动人才需求与环境建设深度融合。人才总是朝着政治环境宽松、社会环境和谐、法治环境公平、人居环境舒适的区域流动聚集。人才吸引力的竞争,除了政策因素外,更多是区域综合发展环境的竞争,也就是人才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下,各地都在打造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但简单的“咖啡+场地”不等于众创空间,众创空间更需要专业化的技术平台、导师队伍以及公共咨询服务平台。在环境建设上,更需要从“创业文化、专利保护、金融服务、中介组织、政府作用”五个方面入手,精诚营造“环境像花园、文化像校园、生活像家园、创业成乐园”的人才生态,真正让引进人才“留得住、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