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副部级干部主动申请做驻村书记的事迹,近日受到媒体关注。这位老同志经中组部批准,下沉到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尽心做事,带领群众努力脱贫,受到当地群众好评。临近或已退休的高级干部,如何到广袤乡村发光发热,在当下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新课题。(人民日报8月15日)
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对于老同志来说,拥有丰富的阅历、执政经验和更多的人脉资源,能回归基层干工作,既能发挥余热做出贡献,又能推进离退休干部转型,还能引导更多年轻干部立足岗位奋发向上,又何惧近黄昏呢?
老同志千锤百炼,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平日里的点滴积累,经过岁月的沉淀、认真总结、精心提炼,当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因为临近退休或退休等原因就束之高阁,未免太可惜了。此时,“老同志”就可以将宝贵的经验用到亟需脱贫致富的贫困村上,帮助其迅速找对方向、找准路子,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努力奋斗,从而奔向幸福的生活。
老同志见多识广,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面临困难矛盾重重,常有“牛啃南瓜无从下口”的感觉。然而,“老同志”见多识广,看问题想事情往往能一针见血,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建设还是文化资源,都能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分析出根源,找到最恰当的对策,从而避免走弯路和岔道。
老同志素质过硬,具有担当的坚强魄力。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老同志政治素养过硬,能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带领群众做好工作。面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下沉到基层的老同志,更能严以律己,秉公用权,敢于担当,不惧人情干扰,坚决摒弃不良风气,建设群众满意的班子,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老同志来自于民,更有深沉的民生情怀。老同志大多来自农村,是土地的宽厚养育了他们,是农村的淳朴让他们更快成长。如今,回到农村,更是一份感恩,更是一种回馈。昔日杨善洲退休后,放弃进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而是扎根荒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绿了荒山白了头。这样的民生情怀让人感动,更激励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同志扎根基层,奉献终身。
叶剑英同志曾在八十寿辰有诗云:“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人生暮年如夕阳,但在落山前仍要发光发热,尽显壮丽本色。老同志更要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志气,乐观进取,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因此,老同志又何惧近黄昏?(文/李逍遥)
(四川省合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李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