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派干部到下级或者上级机关挂职锻炼,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促进青年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干部面对复杂形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挂职锻炼却频频出现只“挂”不“职”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但辜负了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良苦用心,更让挂职人员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而无所事事,同时也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只“挂”不“职”,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时间较短。接收单位不愿意交办实质性的工作,担心把工作搞砸了,于是只安排一些辅助性、临时性被边缘化的工作,只限于当“传声筒”,只穿梭于“收发室”“文印室”,或者象征性的安排一点事“意思意思”。二是彼此陌生。既有接收单位对挂职人员不熟悉,不了解优势和长处的原因,不能准确安排适合的工作,也有挂职人员面对新岗位新环境而陌生,不能大胆开展工作的缘故,双方都在磨合适应的过程中。三是认识偏差。部分挂职人员自身定位不准,总觉得到期结束后还是回原单位,于是总以“过客”自居,不能充分融入工作中。有的把挂职当成“镀金”,认为只是一种形式,一种福利,于是忽视“锻炼”本意。有的接收单位面对尤其是上级机关下来的挂职人员,认为人脉好,渠道多,只在跑要资金、项目等时把其当成“外交官”。
只“挂”不“职”,绝非党和国家选派干部到各级单位挂职锻炼的本意。要让干部“真挂实职”,达到应有的效果,应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真“挂”实“炼”。
首先,挂职需求“订单化”。制定挂职需求计划时,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干部专业、能力、经验、部门等,做到因岗选人,对口派人。派出单位要严格程序,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经过党组充分研究,推荐优秀干部挂职锻炼。组织部门要统筹协调,严格把关,确保上下契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其次,挂职要求“纪律化”。派出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跟踪考核、差错召回等监管机制,经常关注挂职人员的工作情况,做到勉励和督促。组织部门要完善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考核机制,明确挂职期间各方职责,细化标准,加强管理。接收单位强化纪律意识,把挂职干部当成“自家人”,一视同仁。
再次,挂职主体“真心化”。接收单位要真心接纳挂职干部,给予充分信任,指派老师帮助熟悉工作,多交任务,多压担子,多给机会,大胆用,放心用,尽可能放在改革发展的一线,促使干部等到充分的锻炼。挂职干部要摒弃“过客”“镀金”心态,珍惜挂职机会,明确自身定位,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最后,挂职锻炼“实干化”。无论时间长短,职务高低,挂职干部都应该扑下身子,沉稳心态,积极主动,勤学好问。在工作上做到真抓实干,敢于攻坚克难,以摸爬滚打之态经风雨,以满腔热情干实事,在磨砺中长见识,得锻炼。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