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明确规定,书记、省长信件办理原则、流程和时限,要做到“三个当日”,即当日信件当日认领、当日认领当日交办、办结当日公开回复,真正让书记、省长信箱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三个当日”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对群众呼声和诉求的重视。
了解民意、倾听民意,在通信越来越便捷的今天,一些地方的书记信箱、局长信箱等无疑是获取基层民意的一种好方法。从省内外各地实践看,干群之间这种“书信往来”的方式颇为流行。官员信箱广开言路,市民可在网上投诉、建议,不失为政民互动的有效方式。但也实事求是地说,从全国范围来看,书记、市长信箱等在一些地方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要么群众来信有去无回,要么对于群众的诉求办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是敷衍作秀、抛出“神回复”。更有甚者,一些领导信箱根本打不开,更谈不上互动,这不但起不到官民沟通的作用,反而还会招来作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衙门病”的质疑。
既然公布了领导的信箱,就要真正的用起来,而不是将其当作一个摆设。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箱、微信、微博等应成为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的“便捷通道”,领导干部应抓住机会与民交流,成为广大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而不是将领导信箱仅仅作为一种姿态,或作为应付上级要求、忽悠人民群众的“面子工程”。
其实,只要你愿意,倾听民意的方式除了信箱之外,方法有多种,比如公开领导电话等。最近,眉山市就将该市162名各区县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电话进行了详细公布。一方面,此举是为了让群众能够畅通地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也可以很方便地直接从电话中了解民意,倾听群众的意见,解答群众的难题。如果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朋友圈里能多一些普通群众,如此一来,干群之间就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也许一些基层领导有意见,事情那么多,把电话公之于众,会添麻烦。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烦”应是一种常态,群众给你打电话,给你写信,是信任你。群众事无小事,并且作为一个基层的领导干部,所谓的一些大事、要事也无非是一些群众的事,不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那又会有什么事是让自己朝思暮想的呢?
所谓公开基层领导的电话就侵犯了领导的隐私,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作为人民公仆,在群众面前就应该坦坦荡荡。理性换来的是理性,真诚换来的是真诚,尊重群众,群众同样会以尊重来回应。当终于有一天,再也没有群众电话,再也没有群众来信,原因也会只有两个,一个是天下太平,群众无事,再一个原因就是群众真的对领导们失去了信心,再不会以心相托。
如此看来,领导信箱里来信多少,局长电话的接听次数也是基层善治的一个指标,什么时候群众的电话少了,民怨不见了;什么时候群众的来信少了,群众的诉求少了,那个时候,就会是基层群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之时,当官民“相忘于江湖”的那一天,则是基层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的“大治”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