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来了,贫困村变样了!”
——记巴中市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第一书记”周铎
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是巴中市精准识别出的建卡贫困村。以前,全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意见大。如今,自从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干部周铎被选派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很多事情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虚心好学,他是村民喜欢的“优等生”
普照寺村四社65岁村民王志刚的家是二十多年前修建的“土墙+木头+黑瓦”式的土坯房,年久失修,逢雨便漏。眼看儿子长大,马上要成家了,他一心想把房子推掉新建,可惜村里的路不通,材料拉不进,修新房的计划也就一搁再搁。“周书记,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路修通,把房子翻修一下。”王志刚把憋在心口好久的话一口气说了出来。周铎一边听,一边在《工作日志》上记:“四社王志刚想修路建新房。”
自从到村任职以来,周铎就把虚心好学作为干好工作的基础。他除了认真学习扶贫开发政策外,还积极向乡、村干部请教农村工作方法,并请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带路,一户一户的走访拜师,详细了解群众的期盼愿望和意见建议。
“周书记真厉害,接连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59户贫困户,收集的调查表装了一袋子,群众提的问题记满了一本子。”在村党支部书记王东眼里,周铎就是一名勤奋好学的“优等生”。
“周书记不仅工作认真,还很谦虚。他自己就是研究生,还请我给他当老师。”大学生村官何修威红着脸说。
原来,周铎是河南人,到村工作的第一个困扰就是语言沟通难。“开始和老百姓交流有些吃力,别人说的话我还得再问一遍,有些‘土话’真的不懂。所以,我邀请何修威当语言老师,他教得很好,我现在已经可以出师了。”周铎信心足,干劲更足,“现在,我基本摸清了制约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影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已经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并争取到市、县交通、农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普照寺村5年帮扶规划和每年度减贫计划已经出炉,接下来就是甩开膀子干了!”
务实担当,他是群众信任的“主心骨”
“把空地、荒地整理出来,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产业基地,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是周铎在争取到村道路硬化项目后,冒出的又一“大胆”想法。
“周书记,我家这一亩七分地,每年种蔬菜收入1万元。让我拿出来流转,除非我家的地和王朝元家的地调换,否则我不同意。”普照寺村群众都知道,王朝元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倔强”,邓子鸣给周铎出了一个大难题。
可是,周铎哪是轻易认输的人呢?王朝元的儿子长期在外务工,虽然自己已经没有劳力种地,可他却把土地看成命根子,宁愿把地荒起,也不愿意别人动。周铎天天跑到王大爷家,跟他拉家常,帮忙做家务。在跟王大爷混熟后,周铎便开始给他解释土地流转的好处,并经常通过电话、短信给他在外务工的儿子做工作。在周铎的“软磨硬泡”下,终于老人同意了将土地拿出来。
“周书记还真神了,没想到把王倔头的工作做通了,周书记还真有两下子!”邓子鸣树起了大拇指。
目前,全村已整理集体荒地300多亩,接下来还将整理村民田地500余亩,近千亩的产业基地已经成型,下一步将引进实力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党员+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适宜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公而忘私,他是村民亲近的“好亲戚”
“增收脱贫,不能落下一户一人。”这是周铎平常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中的座右铭。
50多岁的黄通怀是特别困难户,本人智力低下,妻子胡凤华二级肢体残疾,居住的土坯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子女还在读书,生活十分困难。周铎得知情况后,主动把黄通怀确定为结对帮扶户,并请示市政府办公室领导,制定出了脱贫计划,决定直接兜底扶贫。居住条件恶劣,他帮助协调落实土坯房危旧房改造项目资金,争取年内完成新房建设;孩子上学需要钱,他积极争取学校、慈善总会和团市委等部门支持,解决孩子生活救助;胡凤华肢体残疾,他主动联系市卫计委精准扶贫医疗队,邀请医疗队爱心义诊专家上门诊断。当得知残疾了20年的手有望恢复知觉甚至从事劳动时,胡凤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外,周铎还为黄通怀一家争取了大病救助、残疾人救助、民政救助等惠民政策,制定了养殖鸡、鸭等长短期产业发展规划。
“周书记对我家帮助太多,他就是我的恩人,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说起周铎,黄通怀一脸感激。
“我们过去想扩大种植或发展养殖,找不到启动资金,只好放弃。”村老贫困户陈幸福说:“今年周书记给村里协调了10万元的扶贫基金为我们发展产业提供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或资金周转,村里多了好几家土鸡养殖户,我自己就养了200只,年底就可以卖了。”
“周书记是个好书记,他父亲肾癌病情加重,也没有顾得回家看望,长期吃住在村里。短短几月,他给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村民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戚!”八庙乡党委书记杨文生由衷赞叹道,“第一书记来了,贫困村变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