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贫困村变了样
——巴中市南江县“第一书记”推动扶贫攻坚纪实
今年以来,南江县遴选156名优秀机关干部,精准下派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明确当好“八大员”、干好“九件事”,对群众喊响:“你们有困难,请找我!”
如今,一个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正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促发展,村民越来越富
“宋书记,土地问题解决了,等设计方案通过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安装发电设备啦?”“对,过了雨季,山上的路好走一些了,就可以开工了。”桥亭乡凤凰村“第一书记”宋汶庭与村民们围在一起畅快地聊着。
8月31日,安徽省阳光电源股份公司第二次来到凤凰村勘察光伏发电设备安装条件,准备为村上37户建卡贫困户无偿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但通过实地察看,贫困户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根本承受不了30—50斤重的光伏设备。宋汶庭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报告,积极与县电力公司对接,将原方案调整为建设1个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但集中式发电站需要约2亩土地,凤凰村地势山高坡陡,山路晴通雨阻现象严重,项目实施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不服输的宋汶庭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建议,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支部会,最终选址黑汉岭。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8万度,为村民增收近8万元。
“想不到这个‘女书记’那么拼,把我们村都跑了好几遍了,有了电以后,干啥都方便了,家庭增收有了希望!”只要一提到宋汶庭,村民们都会翘起大拇指。
与宋汶庭一样,全县156名“第一书记”坚持不畏难、不服输的精神,努力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截至目前,共指导发展专合组织217个、专业大户3148个、家庭农场339家,回引368名在外创业人士回乡发展,帮助5200户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解难题,日子越来越好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虽然时间不长,但马书记“动作”却不小——“有了马书记,我们种的蔬菜再也不愁销路了!”“马书记今天给6社的孙大超制定了养殖黄羊的发展规划,还现场发放了扶持资金呢。”“在马书记的争取下,学校危旧的宿舍楼改造也有希望了!”双桂乡马桑村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憧憬着致富奔康的美好生活。
马桑村“第一书记”马晓斌在上任后短短7天就跑完了全村7个社,与90户贫困户逐一见了面。“我觉得马桑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4社的谭家湾堰塘和2社的曹家大堰塘危及到几十户老百姓的安全,必须想办法整治。二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马书记与村社干部交流着他的想法和打算。
上任三个多月来,马晓斌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将全村200户危旧房纳入改造计划和聚居点建设规划,规划新建500平方米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厕所改造工程,启动实施5个社共6.7公里环线路的硬化工程……村民高兴地说:“马书记为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真是‘马不停蹄’地在为我们奔波啊!”
在南江,这样的事例还很多。截至目前,全县156名“第一书记”共为群众解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事、琐碎事,以及就医、入学、养老等难办事、烦心事1200余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抓党建,支部越来越强
红四乡刘家村既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又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村党支部是引领扶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只有通过指导协作、示范带动、形成倒逼,才能激活这个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功能。”28岁的岳大胜下派到刘家村任职后,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尽快促使村党支部转化升级。
驻村工作期间,岳大胜从抓凝聚人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入手,每周召开一次支委会,一月召开一次支部会,定期给全村党员上党课,重新规范了党内组织生活。针对老弱病残党员多的实际,采取支部委员帮老弱党员、青壮党员帮普通党员的办法,开展党内互帮互助活动,党员荣誉淡化、使命虚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沉”在刘家村的田间地头,母亲住院手术无暇探望,与女朋友拍结婚照也是一拖再拖,亲身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大家干,激活了贫困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信心。如今的刘家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不仅成功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还带领群众打通了2公里断头路、解决了110户村民的饮水难题、发展起了肉牛养殖……
“以前,乡上也派了几个驻村干部轮流帮扶这个村,都没有多大起色,岳大胜不到一年就把很多工作理顺了,关键是抓住了党支部这个核心!”红四乡党委书记何伟一语中的。
今年以来,南江县“第一书记”指导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2个,对5名不胜任现职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充实支部班子成员11名,帮助制定组织生活、党务公开、财务审批、便民服务等制度办法68个,问题症结逐一化解销号,党组织服务功能和引领扶贫攻坚的能力明显提升。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贫困村群众的眼界更宽了、发展信心更足了、致富的路子更多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蓝图,在全县156名“第一书记”的浓墨重彩下,正在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