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811334

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第一书记”李昌洪:“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贫困户数钱!”

www.gcdr.gov.cn (2016-11-23) 来源:内江日报

  帮贫困户备注资料

  “一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但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就能把渺小汇聚成巨大,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去年,从事了8年机关工作的李昌洪走马上任,当上了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的“第一书记”。一年多以来,李昌洪带领着村民共同努力,逐渐让黄桷桥村“脱胎换骨”变了模样——

  ◇本报记者 丁洁 实习生 程家毅 文/图

  心有所系抓基建

  11月18日,星期五。在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的村办公室里,不时传来“哗啦啦”的声音。记者进门方知,这是李昌洪专心整理贫困户资料的声响。

  “不好意思,真没注意到你们来了……”李昌洪起身表示歉意。这样有点小阳光的冬日下午,又临近周末,不想工作是大部分人的心态。李昌洪却仿佛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手上的工作中,记者的到来,着实把他吓了一跳。

  在当天的采访过程中,李昌洪不时接到有关脱贫工作的电话,还陆续有村民前来咨询一些事,采访不得不在断断续续中进行。而这样密集琐碎的工作状态,是这位“第一书记”上任以来的新常态。

  2015年9月之前的8年中,在市中区团委工作的李昌洪,虽然每天也忙碌,却很简单。带着对“第一书记”和贫困村的陌生感,他来到了朝阳镇黄桷桥村。刚到村口,他和记者一样纳闷:“一条连接全安和朝阳的主干道公路从村里穿过,车辆来来往往,交通方便,又临近黄河湖水库,哪里像是贫困村?”更何况,这个村10多年前还有着种柑橘和养殖网箱鱼的“辉煌神话”。

  直到深入村里,李昌洪才大吃了一惊——虽有一条主干道穿村而过,但偏远的通村组道却大都是泥巴路,甚至还有些只是简单的机耕道,尤其距离村办公室较远的9组和4组路是最烂的,一到下雨天,不要说车,就连人走都困难。李昌洪刚刚下村的那几天就遇到了下雨,走访贫困户的路途中,他的皮鞋被无情地裹上了一层“BB霜”,加上道路崎岖,没多久,这双皮鞋就“张嘴”了。于是,他买来一双筒靴,每逢下雨天需要走访,他就套上。

  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撂荒严重,村民收入上不去……就道路而言,如果只通过交通建设项目经费来建设,还需每个人集资1500元左右,这对于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来说,难度相当大。如此严峻的情势下,如何让黄桷桥村退出贫困?

  “惊吓”之后,李昌洪鼓足干劲迎难而上。他和村干部及帮扶单位一起,进行了多次实地查看并开会讨论,先后五六次向市上反映情况,争取一切能争取的项目,想一切能想到的办法,终于圆满解决了“交通”这第一道难题。

  记者采访得知,黄桷桥村现已完成5、7、8、9组4.3公里组道硬化,余下的组道硬化项目或已进场施工,或本月底前全部进场,预计最迟明年2月,村里所有道路全面完成硬化。

  如今,李昌洪的筒靴已很少派上用场了,常常和那双张了口的皮鞋一起,“沉睡”在他的车子后备箱中。

  意有所牵助脱贫

  一进入朝阳镇黄桷桥村地界,就能看到成片的柑橘林。这是黄桷桥村退出贫困村、延续十年前“神话”的希望。

  自打进村以来,李昌洪就一直思索如何帮助村民脱贫的问题,却受到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薄弱、劳动力匮乏等困扰。经过多次商讨和研究,黄桷桥村实行借助财政投资收益扶贫项目,探索利益分享机制,化零为整,产业扶贫,以“万亩柑橘园区”建设为契机,将入户的扶贫资金打捆,入股某果业种植公司,发展柑橘产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村集体监管,果业公司负责运营,做到“三个优先”:流转土地优先考虑贫困户、需要用工优先使用贫困户、技术指导优先帮扶贫困户。

  然而,今年3月,业主单位在进行土地流转时,却遇到了部分村民和贫困户不配合的问题。

  李昌洪和村干部开始逐家逐户做起了思想工作。为了配合部分村民的作息时间,有好几次凌晨两三点都还在谈。最后,只有一名60多岁的村民始终不肯签协议,李昌洪就和村干部先后几次到这名村民家中反复与其交流谈心,了解她的顾虑。有一天,见这名村民在田边洗衣服,李昌洪就蹲在田埂上和她拉家常,话题落到土地流转这个话题上,算经济账、谈长远发展规划,谈了一个多小时,这才勉强把思想工作给做通。李昌洪站起身来时,脚都麻了。第二天,这名村民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从3月开始商谈,到4月项目进场,仅用了20多天,就把柑橘苗栽进了地里。在栽树苗的那几天,用工量达到高峰期,村里平时人头攒动的麻将馆里,只剩下了寥寥无几数人。有一名贫困户干了十多天,就挣了1000多元。

  截至目前,黄桷桥村为贫困户提供长期固定就业岗位7个,临时用工岗位150余个,村民实现年务工收入10余万元。

  创有所新谋发展

  一说起“第一书记”李昌洪,黄桷桥村8组的贫困户陈艳就忍不住点赞。让她记忆犹新的是今年8月,谷子丰收的季节,她看着家里1500多斤谷子却犯起了愁。一来谷子这个时候卖不起价,每一斤顶多也就1.4-1.5元,二来家里劳动力缺乏,靠自己一个人怎么拖去卖?

  就在她一筹莫展之时,李昌洪和村干部早已忙碌起来了。为了帮助贫困户和村民卖谷子,他们租了一辆小货车,利用周末挨家挨户去收谷子,每斤收购价高于村民自行出售价,很快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为了省钱,他们没有请搬运工,自己到村民的米仓里去搬运,再自己装袋、装车。8月的高温热得李昌洪和村干部们汗水如瀑,衣服打湿了又穿干。“李书记和村里的干部们来得急去得忙,水都没顾上喝一口。”陈艳回忆说。

  “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贫困户和村民们数钱!”当时,付给村民的钱全部由村里垫付,但看着村民们拿着钱数得美滋滋的,李昌洪觉得很值得。直到回家后,他才感到手脚都仿佛不是自己的了,躺上床骨头都像散了架,一动也不想动了。

  在李昌洪的心中,退出贫困村只是一个基本目标,他更希望看到的是村里的经济能够持续性发展。

  走进贫困户陈西金的家,院里一群鸡鸭立刻叽叽喳喳地围拢过来。71岁的陈西金和63岁的老伴身体都不太好,养家禽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而且他们现在根本无需担心销路问题。

  原来,李昌洪和村干部们通过努力,在黄桷桥村大力发展起农村电商,创新“借鸡还蛋”模式,将农副产品摆上网,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在多方市场调研和民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黄桷桥村历来有养殖鸡鸭的传统,村集体积极联系市、区帮扶部门,采取无偿给贫困户提供鸡苗、鸭苗的方式进行帮扶,由村集体强化管理,待鸡鸭生蛋后,统一进行收购销售,确保贫困户养得起、喂得好、卖得掉,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提高持续增收能力。

  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渠道,不仅拓宽了销路,更树立了品牌,还创新了模式。

  不仅如此,他们还打造了“黄桷桥村农产品”品牌,印制了带有“黄桷桥”标识的包装盒,采取与养殖户签订《生态散养承诺书》、监管养殖环境卫生、提取农产品质量保证金、非贫困户进入平台限额制等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黄桷桥村电商平台开通以来,销售土鸡、土鸭200余只,土鸡蛋、鸭蛋8000多枚,累计销售金额3万多元,预计每户增收约700元。

  情有所归解民忧

  黄桷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现有68户、216人,贫困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57户,家庭负担重(老人、子女多)38户,自身无劳动能力49户,无劳动技能54户。

  李昌洪在上任后的3个月之内,就把这些贫困户的情况都摸排了一遍。对于一些贫困户所存在的实际困难,他也热心解决。

  黄桷村1组有一名贫困户不识字,老婆是外省人,两人没有扯结婚证,孩子已经16岁了还没上户口。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了解情况后,李昌洪通过相关程序,帮这名贫困户把孩子的户口上了,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李昌洪带着他跑了3次市民政局,还花了1个多小时手把手地教他填写婚姻登记资料,最后,终于把结婚证也给他办了。这名贫困户很感动,每次李昌洪到村里去,他都会逮两只鸡要送给李昌洪。当然,每一次李昌洪都悄悄地把鸡放了回去。

  事实上,这不是李昌洪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有一次,他去5组办事,贫困户魏大娘神神秘秘地把他拉到一边,从怀里掏出来一把花生,还是热乎的。原来,这是魏大娘刚刚才炒好的,知道李书记要来,特地满村“逮”他,就是为了给他一把花生……

  “群众都是很质朴的,你把群众放在心上,他们也会把你放在心上。”“第一书记” 当了一年多,这是李昌洪最大的感悟。

  “这不是一些汇报材料就能陈述清楚的感情。”李昌洪说,他是一个爱干净的人,以前,皮鞋几乎是三两天一擦,看上去总是锃光瓦亮,而现在,他更习惯满脚泥土灰尘的样子,“皮鞋太亮,和群众之间会有距离感”;他也习惯了到贫困户家中,不管板凳脏不脏,一屁股就坐下去;习惯了群众捧给他的带着厚厚茶垢的茶杯;习惯了把群众所说的大小事都放在心坎中,落到行动上……

  李昌洪执意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微不足道,他相信没有什么比贫困户脱贫更重要:“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书记’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