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078287

大山深处的“引路人”——记万源魏家乡石坝村第一书记马召军

www.gcdr.gov.cn (2017-05-05) 来源:四川扶贫与移民网

“马书记来了后,石坝村真是大变样!”石坝村的村民只要一提起马召军,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2015年9月,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之际,时任达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的马召军,主动请缨到万源市魏家乡石坝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马召军俨然成了石坝村的一分子。

斩断“穷根” 引领村民齐“攻坚”

“人穷坡陡山难翻,有女不嫁石坝湾”,这句俗语反映了石坝村的贫困程度,该村距万源市区120公里,九沟十岭,穷山恶水,人均收入不到2500元,是巴山深处的典型贫困村。

“不带领群众脱贫,不摘掉石坝村贫困村的帽子,我绝不罢休、誓不返岗”马召军下定决心投身扶贫。

“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保障民生为前提,以发展产业为关键”,马召军下村2个月,开出了治穷病的“药方”。一定要让石坝村大变样,这是马召军在心里定下的承诺。

吃水难、行路难,既是民生问题,又是严重制约石坝村发展的瓶颈。要让群众看到希望,就必须改变基础设施落实的现状。

三天两头往水务部门跑,隔三差五找帮扶单位反映,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发动群众捐资投劳。2015年底,总投资100余万元的饮水工程竣工,1个拦水坝、3个蓄水池投入使用,12公里自来水管进入了群众家里,一次性就解决了6个村民小组近千人的饮水问题。

“千年以来黄草梁,天旱无水心里慌,如今吃上自来水,帮扶恩情流远扬”石坝村民何三元喜极而泣,自编山歌唱出了心声。

修路,跑项目、争资金,马召军与村干部、帮扶工作组一起成立了“修路先行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自己测量、规划、放线;抬石头、砌堡坎、抱水泥、挖水沟……为了节省开支,马召军及“修路先行队”的同志们身先士卒,汗水湿透了衣衫、手上磨满了水泡,一身酸痛直不起腰……尽管如此,马召军没有一丝抱怨,始终坚守在修路第一线。“没想到一个县处级领导和我们一样劳动,特别能吃苦!”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短短8个月,共硬化村组公路16公里,新建2.5公里,维修村道3.6公里,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

补齐短板 敢叫“荒山”变“金山”

路好了,水通了,但要想摘穷帽、早致富,关键还是要发展支柱产业,增强自身脱贫“造血”功能。

石坝村的大片荒山上,土壤里含有大量的富硒元素,加之已动工的万通高速在魏家乡石坝村有个出口,“千亩李子园”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利,依托高速公路和李子园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可观。对,产业发展是关键!

说干就干!马召军把目光盯向了在魏家乡发展农业项目的浙江商人王米友。为说服王米友,为“招商”成功,马召军带着工作组和村上的同志,10多次找王老板商谈,还精心编制了一份“魏家硒李”产业计划书。

在村民代表的见证下,石坝村以集体占10%,农户占20%,友企业占70%的股份形式投资建设了李子产业园。目前,石坝村种植富硒李1000多亩。石坝村支柱产业正在形成,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将增加2000余元。

倾心帮扶 穷山村变成“安乐窝”

推进整村脱贫,马召军最牵挂村里的特困残疾人。全村178户贫困户有69位残疾人,这部分人不脱贫,石坝村难“摘帽”。

熊有明,今年67岁,妻子下肢残疾、卧床多年,两个儿子建房欠下了大笔债务后外出务工,因急于还债,在工地上偷材料被抓坐牢。熊有明因此失去了生活信心,意志变得消沉。

马召军多次上门跟他交心谈心,鼓励他树立生活信心,为他送去鸡苗鱼苗,在村上谋了个管护李子园的工作,每年收入近万元。同时,马召军主动协调万源市残联集中为熊友明妻子及其他200多名村民进行了残疾鉴定,现场办理《残疾人证》118本,落实了相应待遇。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但昔日泥泞古道已被宽大水泥路取代,昔日萧条贫困山村已被农家乐欢声笑语淹没,昔日荒坡碎地已被满山脆李覆盖......石坝村的村民们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