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7月9日晚上,天上繁星点点,一弯新月如钩。南充市顺庆区灯台乡字库碑村的村民文化广场上人影婆娑,近百名村民载歌载舞,享受着美好的夏夜时光。
“这个舞一共有十六步。记住,十五步的时候要转身。”陈芙蓉手拿话筒,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她一边把舞蹈分解动作一拍一拍地做着示范,一边细致地做着讲解。她的身后,二十多位老年村民和小朋友亦步亦趋,跟着学跳。
陈芙蓉今年28岁,字库碑村人,灯台乡第六届党代会党代表。师范学院毕业的她喜欢音乐和舞蹈,目前在重庆某学校任教。暑期到了,她回到了老家。细心的姑娘发觉村里人多,广场也宽敞,平常大家闲了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去打牌,何不把大家召集起来唱唱歌、跳跳舞?陈芙蓉把想法告诉了“二叔”。没想到,二叔也正有此意。“二叔”叫陈维均,是村上的党支部书记。“我们村是全乡最大的村子,现在,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但是精神文化方面还是很欠缺。” 陈维均介绍,字库碑村户籍人口有一千六百多人,除去外出打工的村民,还有六七百人在家。村子位于芦溪镇和灯台交界处,靠近公路,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近几年,村上修建了美丽新村,新修了村级活动阵地和村民文化广场,到农闲的时候,村民们都喜欢到文化广场来坐坐。但是文化广场虽然宽敞,可惜没有文化气息。侄女的建议正中下怀。
文化娱乐需要设施,村委会只有一台电脑,陈维均就把自家的音响、话筒都拿出来。“这个活动是7月3日开始的。” 陈维军介绍,那天,他早早地吃了晚饭,和村委会的干部一起把广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把电脑、音响搬出来,音乐一响起,广场上很快就聚集了很多人。
“只要不下大雨,我肯定要天天来耍。”65岁的汪大妈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以前,下午做完农活,晚上要等到八九点钟才吃饭,饭后基本都是在家看电视。这两天,七点不到就把晚饭吃了,就是想早点来广场活动活动。“这个舞跳了还硬是好,舒筋活血不说,心情也愉快,回家睡觉比以前香多了。”
跳完舞,几个大妈意犹未尽,拿着话筒对着电脑屏幕就唱了起来,“东方红,太阳升……”第一首是《东方红》。歌声虽不甚婉转,但也有农村人特有的古朴苍劲。“四十几年没这么唱歌了。”一曲终了,年近七旬的杨大妈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音乐,还是村上宣传队的成员,后来,养儿育女加上田间地头劳动,基本上就没有再接触过音乐,现在一唱红歌,仿佛又回到了过去。“还是老歌听起来安逸。”一大群村民围成一圈边听边哼。不少的孩童在周边跑来跑去,古老的山村显得生机勃发。
“精神和物质两手都要抓,这样,群众才能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好日子。”灯台乡党委书记张丽君介绍,灯台乡整体地理位置偏僻,基础条件落后,有三个省级贫困村,近两年来,该乡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打造了跑山虫草鸡(蛋)、土蜂蜜、核桃等增收产业,并依托远程教育平台,成立“蜀北农家”电商公司,推进“电商+扶贫”战略,为全乡土特产品建立了电商经营模式,贫困人口由2015年初的649人减至493人。今年5月,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提出了建设“精准扶贫示范乡、电商产业先行乡、文明生态幸福乡”的思路,针对该乡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该乡在扶贫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田里种了花,就不容易再长草。”灯台乡乡长李好说,字库碑村由村支部牵头,党代表组织开展坝坝舞和唱红歌等活动,就是要用正能量熏陶和武装村民,让大家远离迷信、赌博等不良风气。目前,该乡正在对全乡群众文艺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待时机成熟后,“红歌”将唱响全灯台。
“明天早点来哦,还有几个动作没有学会。”夜渐深了,村民们边说着边散了。明月皎皎,夜凉如水,字库碑村一片沉静,幸福的种子已经悄悄在这里播下,不久,它将生根、发芽,绽开美丽的花。
记者 曾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