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148131

破解民族地区人才矛盾

www.gcdr.gov.cn (2005-11-07) 来源:

破解民族地区人才矛盾
--与省社科院文兴吾研究员谈民族地区人才开发

  据省社科院相关报告称,2004年,甘孜、阿坝、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幅员面积占全省的61%,人口占全省人口总量的7.1%,而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5.3%,人均GDP只有全省水平的76.3%、全国的51%。三州的数据表明,无论是经济综合竞争力,还是人才竞争力,与省内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
  从根本上讲,民族地区的差距,在于人才队伍的差距;民族地区的落后,与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落后相关。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我省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如何?又如何依靠人才开发推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近日,就上述问题,记者专访了省社科院科学学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文兴吾。
  矛盾:
  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并存
  记者:近年来,你们所对我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能不能介绍一下我省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
  文兴吾:目前,我省民族地区的人才队伍存在着“既多又少”的矛盾,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并存。譬如,2003年底,我省每万人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口467.6人,也就是按知识标准(文化程度),每万人口拥有人才467.6人。同年,“三州”每万人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口429.5人,也就是按知识标准(文化程度),每万人口拥有人才429.5人,比全省平均数少38.1人。
  记者:这种“既多又少”反映出什么问题?
  文兴吾:主要反映出不是数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不是存量的大小,而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人才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拔尖人才再多、优秀人才再多也没有意义,当然也就留不住人才、引不进人才、造就不出服务于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当前,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亟待人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不少专业技术人才却未有效地介入产业发展,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本土的教育资源却不能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么是培养出的青年人才服务他乡,要么是家长不愿送青少年到校读书。读了书不一定能到城市就业,又不愿务农、放牧,反而成了什么也不能做的人了,从而使教育发展、“普九”工作步履维艰。
  着力点:
  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互动
  记者:破解民族地区人才发展矛盾的着力点应在哪里?
  文兴吾:加强人才工作,绝不能就人才论人才,必须从加强产业发展入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留不住人才,归根到底在于产业未能有效地发展,缺乏企业这种人才就业最广阔的天地。
  记者:产业不发展,留不住人才;而没有人才,也就没有产业的发展;这是互为因果的。那么民族地区如何打破这个锁链呢?
  文兴吾:充分利用外力推动,打破这个锁链。21世纪,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广泛协调使用不同所有者的经营资源,利用它们不断发展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依靠它们培育出本土、本民族的人才。我省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有政策支持,有当今世界消除知识的空间障碍的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还有国内外许多不发达地区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区域经济的成功经验。
  记者:民族地区如何形成“产业发展———人才开发———产业扩张”的良性循环?
  文兴吾:民族地区的人才工作,不要一般地谈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而要积极谈论“以正确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吸引人”,“以优越的投资环境、产业政策留住人”,“以形成富于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聚群网罗人”。要通过精心制定发展规划,把人才事业与企业、产业发展相联系,主动地建构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吸引外部企业进入区内的开发活动,实现外部人才的大量涌入,由此带动、培育和整合本土人才,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由此,既培育出本土的创业精神,又进一步推动产业聚群的发展,使产业的吸引力更加扩大。
  发展战略:
  “人才兴农(牧)”与教育发展并重
  记者:你谈论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的辩证关系和相关经验时,举例大都是种养业的;这是否表明你特别强调广大农牧民的发展?
  文兴吾:是。这是关系民族地区人才工作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大问题。民族地区发展的目的就是让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我们处理经济社会的一切发展问题,都要着眼于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着眼于提高广大农牧民参与现代生产、生活的能力,着眼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记者:那么,在民族地区,就应更加重视以增强牧民致富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兴农”、“人才兴牧”战略。
  文兴吾:对。民族地区土地和草场相对丰富,农牧业是最具基础性、影响最深广的产业。农牧业生产既是广大农牧民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的现实环境和空间。抓好农牧业生产和发展,也就创造了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而随着农牧业效益的不断提高,农牧民家庭生活的极大改善,观光农牧业将发展起来,从而为民族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创造现实条件。当前,如何通过外部投资,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独具特色的生态、生物资源,形成无污染、高营养食物的规模生产技术和能力,走农牧业生态化、产业化、工业化发展道路,应是我们民族地区要抓好的根本问题。
  记者:“人才兴农”、“人才兴牧”战略的深入实施,客观上需要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而农村实用人才的成功,又将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激励青少年学好知识,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农牧业特色经济发展,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如此而论,“人才兴农(牧)”与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也就形成了。那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应抓住哪些关键环节呢?
  文兴吾:要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系统工程来抓。还要把住宿制学校作为基本阵地,把各种有限的发展资源优先安排给住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其软硬件设施,使其成为学生能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学得好、身心愉快的场所,形成“生活落差”,打造“学习洼地”。
  专家简介:
  文兴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学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技术哲学、人才学等。先后发表《相对论时空理论再认识》、《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动力观”》、《关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创新》等论文及研究报告百余篇;出版《第一生产力论与科教兴国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专著,2003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观点
  依托项目引进和培养人才
  泽柏(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民族地区要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积极争取项目、引进项目,并依托现有项目,筛选引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知识技术密集机构的成熟技术、成果,在项目中转化应用,确定首席专家。一个首席专家或一个成熟技术、成果背后都是一支团队,它可以通过在当地的产业开发中提升、规范、拓展产业链,带动当地各类人才的培养,推进当地的能力建设。四川省委组织部在三州实施的希望之光在这方面是成功的。
  抓教育引项目促人才发展
  赵克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充分程度,将决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首先,应下大力气搞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构建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队伍。其次,应通过建立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和物质、文化生活差异等因素在内的系数模型,以附加货币量的方式体现各类人才在民族地区所做出的贡献,促进人才队伍的稳定,激励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要以项目为载体促进人才向民族地区“柔性”流动,通过引进实体、企业、项目的方式延揽和聚集人才,推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同步进入。还可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通过实物输出置换人才资源输入,促进地区间的资本置换和优势对接。
  使用好现有人才
  是民族地区人才开发的基础
  向泽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干部人事处负责人):
  人才流失是当前民族地区最为严峻的问题,稳定好、使用好现有人才是民族地区人才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政策是政府对民族地区人才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有必要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和人才资本的特性,研究制定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相匹配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的特殊政策。避免人才评价标准一刀切,努力营造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才开发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价值取向。
  链接
  资料一:四川民族地区概况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自治地方有3个自治州、4个自治县,另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共计57个县,92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9%以上,基本上都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地区。
  2004年末,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644.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15万,占64.4%。
  资料二:四川民族地区人才状况
  (1)2003年,全省人口8700.4万,其中中专2029776人、大专1372692人、本科629175人、研究生36787人;每万人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口467.6人,即按知识标准(文化程度),每万人口拥有人才467.6人。
  同年,“三州”人口590.7万,其中中专161295人、大专77578人、本科14563人、研究生303人;每万人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口429.5人,即按知识标准(文化程度),每万人口拥有人才429.5人,比全省平均数少38.1人。
  (2)2003年,我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21103人;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28.9人。
  同年,三州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4290人;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9.6人,比全省平均数多30.7人。(3)2003年,我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有73%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三州为80%。
  (4)2003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专业技术人才约106.3万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区域,三州则较少。

 

(《四川日报》2005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