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229684

内江市市中区:让技术成为脱贫“利器”

www.gcdr.gov.cn (2016-12-28) 来源:内江日报

贫困村怎么摘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产业以什么为保障?提供专业的农技指导!产出如何拓宽销路?注重后期扶持服务!

市中区农林局在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部门的专业性,针对辖区内贫困村各自的特点,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派驻农技专家下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以及拓宽销售渠道、做好后续服务工作等方式,以专业的技术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村退出,实现贫困户脱贫——

林下养鸡,

助力贫困户增收

成片的巨桉树下,奔跑嬉戏的跑山鸡不时发出清亮的鸣叫。12月19日,记者再一次走进市中区龙门镇甘家渡村,只见曾经寂静的巨桉林,已成跑山鸡的乐园,和几个月前的景致完全不同。

甘家渡村林下养鸡场,是市中区农林局通过规划引领,在所帮扶的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项目之一。

这片巨桉林,是甘家渡村在2000年左右退耕还林种植的,面积达800余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64.75%。如何把只有生态价值的退耕还林区变成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宝贝林”?市中区农林局派出的驻村干部和工作小组进行了多次实地走访,最终敲定了在林下养殖跑山鸡的方案,既保留了原先的巨桉林,又能够让闲置林地产生收成,帮助村民致富。

进村干部在领导带领下,9次到甘家渡村开展产业发展专题调研,6次召开甘家渡村产业扶贫发展专题规划会议,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案。他们筹措到产业发展资金10万元用于发展林下养鸡产业,投入了1万元的农业机械费用,在林下修建了两个200平方米的养鸡大棚,在林下圈地6000多平方米,利用闲置资源开始了产业发展之路。

今年8月底,甘家渡村完成了棚舍建设并投放了3000多只鸡苗,每户贫困户发放20只,由村上成立的种养专合社进行养殖,预计到年底收益可达10万元。同时,项目收益的30%分红给贫困户,4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专合社管理费用。

甘家渡村还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贫困户+公司”的保底收益创收模式: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通过努力,向上级部门争取到2016年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19万元。贫困户将19万元以每人4222元的标准投资内江市金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年投资收益为入股资金的10%,以后每年递增1%,直至增加到15%,后每年根据收益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这样算来,甘家渡村的贫困户2016年每人将分得422元。

规划引领,

发展特色产业

事实上,甘家渡村的林下生态养鸡项目只是市中区农林局在贫困村进行产业扶贫中的一个点,创新的发展模式也只是他们根据该村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的模式之一。

一直以来,农业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也是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贫困村整体效益的重要抓手。在扶贫工作中,市中区农林局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创新收益扶贫模式,整合帮扶部门的扶贫资金和项目资金进行股权化运作,大力发展和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探索出了保底分红、投资翻倍、双进双出、三借三还、聚沙成塔、股份合作、入股托养等许多切实可行的扶贫模式,促进贫困农民持续增收。部分驻村农技员还进行了认真调研,在总结、推广的同时,提出了完善产业规划、加强科技培训、打造区域品牌、做好产销对接、保障资金安全等建议。

同时,市中区农林局还充分发挥产业扶贫政策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创森”、现代农业园区、万亩柑橘产业示范片、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大力扶持新建和改造以柑橘、青贮玉米、稻鱼共生等特色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全区19个贫困村中,已有11个贫困村新增产业基地3410亩,其中新增核桃、柑橘、中药材等1590亩,发展稻田养鱼1820亩,经济效益斐然。以今年计划退出的4个贫困村为例,全安镇平湖村依靠产业脱贫贫困户人均可增收3238元,龙门镇甘家渡村增收1639元,凌家镇柳家嘴村增收4000元,伏龙镇大屋冲村增收1900元。

科技支撑,

助推产业扶贫

尽管现在已过了农忙时节,但市中区农林局的农技员徐斌仍然会经常到她所驻的伏龙镇彻天寺村去看一看。

作为彻天寺村的驻村帮扶农技员,徐斌发现,该村有优质稻种植传统,且水稻栽植时间早,加之本地秋季温光资源丰富等特点,她积极制定方案,在该村发展再生稻蓄留400余亩,并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再生稻生产肥料补助。

今年8月是徐斌最忙的一段时间。在村民们收割第一茬稻谷的前夕,她就开始指导大家如何撒肥料、如何进行收割,顶着烈日行走于田间地头查看稻谷长势,成了那段时间她的日常工作。回忆起当时场景,彻天寺村8组村民江华良感叹地说:“多亏了徐大姐他们的关心,才能让我们的再生稻得以丰收。”

市中区的贫困村驻村农技员其实不止徐斌一人。自2015年10月全省农业系统“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启动以来,市中区农林局迅速出台驻村农技员科技扶贫方案,向9个贫困村派驻了农技员,其中区农林局派出7名,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派出两名,加上市农业局选派到市中区的10名农技员,实现了全区19个贫困村驻村农技员全覆盖。

这支技术精良的农技员队伍,深入到贫困村的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兴办培训班、协助编制发展规划,成为了一股重要的科技力量,力导整个生产过程实现绿色、有机种植,助推贫困村农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据统计,市中区农林局选派的9名驻村农技员进村800余人次,协助所驻贫困村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为每个贫困村选育培养4户以上科技示范户,1个以上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全覆盖推广水稻新品种川优6203,今年2月,向19个贫困村均免费提供优质水稻种子5210公斤,发展水稻11000余亩;推广稻田养鱼、家禽养殖、再生稻种植、直播油菜、免耕油菜等新技术10余个,累计开展培训班87场、培训贫困户3317人次,技术培训50余次、培训人数17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350余份,人均开展培训培训6场次。

开拓销路,

产后服务有了新开端

“以往卖不出去的东西,如今这么轻易就卖光了?”直到拿到钱,龙门镇甘家渡村4组村民曾德良都还有点不敢相信。近段时间,来自市中区农林局的甘家渡村“第一书记”蒋晶晶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忙着帮村民销售麻竹笋干。他们积极联系部门,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推广销售,如今已经卖出了2万元左右的产品了。

10月中下旬,伏龙镇彻天寺村的再生稻陆续收割了,徐斌和驻村干部一起,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积极宣传,帮助村民组织销售,销售价格为8元/公斤,比头季稻米6元/公斤高出33.33%,每亩再生稻产值在300-800元之间。

发展产业难,在贫困村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更难,销售更是难上加难。不过,依托着新型的电商渠道,市中区农林局在探索扶贫工作产后服务中有了新开端。

为让贫困村产业发展产出的农产品有一个好的销路,能卖一个好价钱,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市中区农林局的农技人员在技术扶贫的同时,主动介入农产品销售,与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帮扶部门一道,采用众筹、微信、QQ等多种渠道帮助销售贫困村农产品,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今年8月,市中区农林局还结合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协助成立市中区农合联,将19个贫困村的大米,通过市中区农合联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进行销售,每销售1斤大米,将为“忆常心扶贫基金”捐赠一毛钱,绝大部分利润将返给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产业再发展。到目前为止,共销售大米17435公斤,销售额13.3万元。

此外,他们还协助市中区凤鸣镇书房湾村采取“互联网+众筹”方式解决生产、销售问题,筹得资金20588元,成为该区农副产品销售史上又一个大胆创新与尝试。

(记者 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