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018124

聚焦基层治理,看看大家如何说?

www.gcdr.gov.cn (2020-05-25) 来源:巴中市委组织部

基层治理务必让群众有“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本质上是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作出安排、提出要求,推动更好实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执政宗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治理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凝聚民心、服务民生的过程,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

突出群众实践主体地位,让群众更有参与感。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与群众广泛参与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抓宣传引导,用好用活远程教育平台、农民夜校、村村响广播等,采取顺口溜、短视频、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普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好声音好故事,增强基层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要持续推进党领导下的各类基层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村民(居民)委员会、集体经济合作社、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的作用,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让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有载体有平台。群众工作最考验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要创新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把基层群众“网”在一起,解决人员分散、难以组织等现实问题,推动实现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全空间全天候。实践证明,只有最大程度组织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才有不竭力量和动力,治理措施才能得到最广泛认可和取得最良好效果。

突出群众价值主体地位,让群众更有获得感。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价值主体,是党执政宗旨的必然体现,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突出群众价值主体地位,前提在于制定基层治理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解决影响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做到该坚持的坚持、该巩固的巩固、该完善的完善、该舍弃的舍弃,着力在顶层设计上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突出群众价值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深入群众充分调查研究,搞清楚群众的急难险盼,如党组织领导力不强、营商环境不优、劣风陋习盛行、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必须逐个分析、逐个施策,形成可操作可落地的办法措施,开展专项行动、压实专门责任、进行专项治理。突出群众价值主体地位,核心在于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带来的好的变化,各级党委政府决不能把群众的感受放在一边,搞“雨过湿地皮”那一套,最终落得“山河依旧”白费功夫。

突出群众监督主体地位,让群众更有安全感。群众监督,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群众监督放在基层治理的重要位置,坚持“开门抓治理”,通过治理意见群众“提”、治理措施网上“晒”、治理效果群众“评”等措施,最大程度实现群众监督全过程无死角,有效防止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看得见过不了的“玻璃门”、晕头转向的“旋转门”等问题出现。基层治理制度机制的常态长效决定着群众监督也必须常态化、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要善于从制度机制建设的层面为群众监督提供保障,实现群众常态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过程监督与结果监督相统一,让群众在监督中增强对基层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认识,增强对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治理能力认可,切实提升安全感。(文/谢洋,来源/人民网)


基层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查找问题补短板,解决问题强弱项,着力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要强化逆向思维,树立问题意识。找问题不是否定成绩,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办不得了。问题不是洪水猛兽,发现问题也不是为了揭伤疤、找麻烦,各级党委干部要转变自身观念,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同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着眼工作推进制度顺不顺、干部能力够不够、群众满不满意,深入查找隐藏于基层治理的隐患和短板。

要坚持分类施策,着力化解问题。基层治理直接面向群众,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都是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堵点、痛点、难点,要想行之有效的解决,必须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拒之门外,坚决防止“隔靴挠痒”“问题年年报,相同问题年年有”等现象发生。再者,因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个性特点也有共性规律,产生原因也错综复杂,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发生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干部能力的问题,因此在解决基层问题时要避免“一个方子治百病”“上下一个样,左右一般粗”等问题出现。这就需要各级干部准确把握基层问题的复杂性,坚持有的放矢、分类施策,从实际问题出发,真正沉下身去倾听基层声音,找准问题根源,看透问题本质,进而精准解决。

要注重总结规律,提升治理实效。基层治理要应对的问题事无巨细,都应该加以解决,但绝不能仅仅“见子打子”。各级党委干部必须深刻剖析问题逻辑和本质,既要通过问题表现的特殊性找出个性问题进行专项化解,也要善于分析问题的共同点和规律性,学会由树木看森林,归纳总结共性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要厘清是当前问题还是长远问题,是方法带来的问题还是制度机制产生的问题,继而才能决定应该完善方式方法还是健全制度机制。再者,为了有效避免问题重复发生,必须建立督促指导机制,时常开展“回头看”“回头帮”,从制度和落实上防止问题去了又来。(文/王领,来源/人民论坛网)


基层治理要强化党建引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建引领这个根本方法,强化党建思维、注重党建引领,推动把党的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政治引领这个核心,实现共治“一条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把牢政治方向、把准政治要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凝聚党心民心形成党群“一条心”。当前,要以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为契机,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增强对“两个维护”“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的由衷认同感和坚决执行力,扎扎实实落实好党对基层治理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主动把基层治理的过程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让基层群众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好、共产党员好、党的政策好,更加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组织引领这个关键,织好厘治“一张网”。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基层治理有效要靠党领导下的各类基层组织的高效运转去实现。如果将基层各类组织比作一张网,那么基层党组织就是这张网的脉络和主线,织好这张网关键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在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上下功夫,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抓好“五个基本”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同时,坚持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各类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大党对其他基层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范围,大力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合法程序兼任其他组织负责人,确保基层治理各项工作通过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类组织高效运转有力有序推进。

坚持能力引领这个重点,建强善治“一班人”。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基层治理有效终究要靠人去实现,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重点。要抓住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能力建设这个“牛鼻子”,用好用活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和本地高校(或高校教学点)、实践基地等平台载体,研究制定科学、系统、针对性强的培育措施并严格执行;制定落实调优调强村(社区)支部书记队伍结构的办法措施,稳妥有序逐步优化年龄、学历结构。要注重提升基层党员队伍能力素质,可结合实际采取各类线上或线下的方法,把党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灵活方式开展党的活动、进行党的教育,也可通过设岗定责、先锋评比等办法,引导基层党员在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提升本领。要善于发现基层优秀人才,大力从返乡的农民工、退休干部、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培养村(居)干部,加大帮扶力度,让他们提升能力有平台、干事创业有舞台。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和优秀人才,盯住这三个层次的“人”抓能力提升,就能整体推进建设一支“敢治、能治、善治”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

坚持制度引领这个根本,绘就长治“一幅图”。基层治理不是一时一地之事,是治国理政的永恒课题,而制度是管长效、管长远的,因此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始终。绘好基层治理制度图,关键在党员干部有制度创新的意识和制度建设的能力,自觉把制度建设作为管人、管钱、管事的根本之计和长远之策,善于发现基层治理实践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善于总结行之有效、可复制的解决办法并推而广之形成制度,同时还要善于发现落实层面的一些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该完善的要完善、该重构的要重构。具体的,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围绕“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的目标,加强推进“三治融合”的制度建设;要加大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治理制度建设领导力度,通过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动员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逐步补齐社区治理制度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文/谢洋,来源/人民网)


基层治理要突出分类施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成效影响着国家治理水平。改革开放至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治理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当前,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大幅改变,在这种新环境和新形势下,新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至。以农村为例,新型农村聚居点,村民由散居变为聚居,生活环境虽得到改善,却衍生出离耕地太远而生产不便、无处养殖家畜等难题,无不让村民犯愁。另外,新农村不断发展的同时,很多传统村落却被遗忘,作为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针对以上难题,乡镇和村党组织必须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出并落实切实管用的方案解决村民后顾之忧,让他们在聚居点稳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各级党委政府也要乘乡村振兴之势,有效借力社会组织,汇聚大众力量,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使其留下来、活起来,让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出现很多物业管理更成熟、配套设施更齐全的新建小区,加之个人就业、子女上学等原因,让许多乡村的老百姓从农村搬进城市。然而这些城市的新市民在享受优质生活的同时却也遭遇融入难的问题,不仅少了邻里院间的走门串户,也无法进行耕种劳作,生活单调且没有归属感。再者,相对于新建小区,目前城市里现存的众多老旧小区,他们普遍存在物业管理缺失或管理落后、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卫生环境差、安全保护不足等问题,这些痛点难点极大地降低了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街道社区干部,需真正深入老百姓身边,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就如何让群众有参与感、如何树立主人翁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做好国家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集体出资国家补助等方式,对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基层治理涉及面广、事项繁多,并且受区域层级影响,面对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系统思谋,综合应对,更要注重分类施策,靶向处理,避免一个方子治百病。各级党政干部务必下足绣花功夫,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出实招,精准应对各种难题,同时注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分清问题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直面矛盾量力而行,还要警惕经验主义,坚决防止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文/王领,来源/人民网)


基层治理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基层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谁来服务、为谁服务的问题。基层干部长期与群众打交道,群众感受最深,其形象直接代表党和政府形象。因此,基层治理要把转变干部作风放在突出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着力整“四风”、转作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振。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干部队伍作风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也还有一些干部习惯跑趟子、吼号子,看似风风火火,实则蜻蜓点水;也有一些干部遇到矛盾就躲,遇到事情就推,遇到好处就上;也有一些干部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法治意识淡薄,惠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还有一些干部工作方法老套,办事效率低,信息技术用不来,等等。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必须紧盯这些问题一抓到底,不达目标绝不收兵。

加强作风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作风教育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价值观、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心用情把服务群众的事情做深做实做细。要用好用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在学习教育、履职尽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主题教育常态长效机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研究群众问题、化解群众矛盾。加强党纪法规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和纠正贯彻落实、服务群众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的问题,真正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

加强能力培训。能力不足是作风不实的一大“病因”。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以往靠吃喝拉关系、跑项目、找投资、要政策、打“擦边球”“闯红灯”等老办法行不通了,不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俱进,时常感叹“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着眼作风改善抓能力培训,让基层干部遇事不慌、不躲、不推,在干好事干成事上有底气有信心有行动。打开窗子才能看到世界。要有计划的让基层干部“走出去”,或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或到艰苦落后地区蹲苗、或到各类院校充电,都是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的有效路径。同时,还要用好本地资源,把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和教育实训基地作为能力培训的主渠道,把踏实肯干、创新能干的身边榜样作为“活教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推动以能力提升促作风转变。

强化作风监督。离开监督,制度就成摆设,权力就会放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内法规不断完善,关于党员干部作风的各项规定逐步系统完备,推动这些规定落实,关键还得监督到位。当前,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监督网”。干部作风有效置于这些监督之下,必须让党内监督更严,用好述职述责、谈心谈话、函询诫勉等党内监督手段,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日常监督、近距离监督;必须让其他监督更实,要主动畅通其他监督渠道,灵活监督方式,特别对于作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易反弹领域,更要把单位或干部的职责“亮出来”,把履职尽责情况“晒出来”,让社会议、媒体点、群众评,实现作风监督多向发力、多向聚力。(文/陈晓,来源/人民网)


基层治理要突出系统性

基层治理涉及的内容面宽量大、头绪繁多,既有所区分、又相互联系,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可以说,抓基层治理就是抓系统治理,抓系统治理必须有系统的思维、用系统的方式,才能达到整体协同、和谐高效的推进效果。

用系统思维谋划工作。“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从战略上考量,基层治理必须兼顾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必须始终把党建引领摆在突出位置,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从战术上考量,要找准难点、赌点、盲点等影响基层治理成效的症结,分清轻重缓急,厘清前因后果,有计划分类别的逐个击破,从而达到整体推动的效果。从战场上考量,基层治理主要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战场,须协同作战、相互支撑,城乡一体谋划。从战役上考量,要从整体着眼、从一般着手,找准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谋划专项整治,打好“歼灭战”“大会战”,推动治理成效由“量变”到“质变”突进。

用系统方式推动工作。基层治理任务重、责任大,简单化、单一化抓工作往往会事倍功半,必须把各种有效方式整合起来,形成集成效应而达到综合施治的目的。要系统化完善基层治理制度机制,在顶层建设上分清哪些是基本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急迫的,循序渐进系统化地去推动。比如村的治理,村党组织建设的各项制度机制就是基础,需要把与之紧密相连的村级经济、社会、人才等方方面面制度建设统筹起来考虑。要系统化整合各类资源,带动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向基层汇聚,整合行业部门政策可有效防止“政策打架”“九龙治水”等现象,整合资金可有效防止“撒胡椒面”用力不集中的问题,整合人才资源可逐步突破人才匮乏制约。要系统化用好治理手段,注重把自治、德治、法治结合起来,系统总结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形成经验并固化为制度,让自治更有力、德治更有序、法治更有效,同时还要注重用好信息化科技化手段,让“智慧”“互联”成为基层治理的“关键词”。

用系统成效检验工作。基层治理成效最终体现在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系统提升上。要用党员干部“露脸”检验工作,脸露得怎么样,直接体现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的成效,在评估治理成效中要把干部敢不敢“露脸”、群众认不认可“这些脸”作为重要标准。要用基层面貌“变脸”检验工作,把城乡环境改变、群众生活条件改变、社会风气改变等显性指标作为“硬杠杠”,面貌不“变脸”绝不轻言成功。要用基层群众“笑脸”检验工作,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认不认可作为最终标准,不断优化群众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和机制,让治理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的“喜笑颜开”中。(文/谢洋,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