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200375

攀枝花仁和区“结对共建”激活城乡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攀枝花市仁和区创新城乡基层治理举措,以仁和镇为试点,通过开展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主心骨”作用,架设党群“连心桥”,疏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推动村(居)民自治,打破城乡融合区域壁垒,激活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

探索“党委联姻”,凝聚齐抓共管合力。一是创新结对共建方式。综合村(社区)党建基础、党建工作优势、经济发展基础等情况,指导制定《仁和镇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实施方案》,将13个村(社区)通过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村居互联、资源互享等方式结为6个共建小组,从党建发展、基层治理、扶贫帮困、集体经济发展4个方面15项共建内容中选择1—2项相互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提升。二是明确结对共建责任。明确各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列为结对共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把结对共建纳入党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全镇6个结对共建小组通过集中恳谈、走访调研等方式,研究共建思路,确定共建目标,因地制宜细化共建方式、措施,形成《结对共建小组工作清单》。同时,根据结对共建基础情况,签订《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书》,构建“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构建结对共建机制。以居民自治为切入点,共建群众议事机制,结对小组结合自身基层治理重点难点,探讨共建“村(居)民说事”的“党组织+N”联动议事机制。老街社区党委将“议事厅+五步议事”工作机制带到总发村,结合总发村实际初步形成“四字”议事机制,把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落到实处。通过机制共建,逐步引导群众自治,实现问题联解,提升了各结对村(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

搭建“共享平台”,激发优势互补活力。一是实行经验交流共享。推动结对党组织之间经验共鉴,指导进一步完善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开展结对共建党建工作交流活动,深入探讨党建工作经验,共同研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与城乡统筹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做好经验交流共享,针对环境清洁卫生、小区停车矛盾等涉及面广、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让辖区村(居)民通过议事厅共商共议共决,有效化解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二是实行服务资源共享。以村(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结对村居资源,实行“一村一居一组一策”,充分发挥结对双方党组织优势,探索建立结对村居党员、干部交叉锻炼制度,建立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活动,实现教育、医疗、法律、就业等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目前,已建立党员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等各类服务队28支。三是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互通交换机制,每周互通培训、就业、农产品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早知道”,提高服务精准性。同时,帮助结对村积极争取劳务输出和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广泛协调农业专家和涉农工作者,为结对村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目前,仁和街社区与红旗村已联合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联合驻地商家、企业实时掌握岗位需求,精准供给就业岗位,为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难题。

强化“成果运用”,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一是创建“交叉式”评价模式。指导建立党委组织交叉互评模式,组织各村(社区)到各共建小组推荐考评地点,通过听汇报、看展板、查资料等方式,进行实地考评及经验交流,并围绕自治制度建立完善、“三会一课”质效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共建措施效果、特色亮点提炼5个方面作出打分评价。镇党委结合基础评分、自评和互评的情况,综合评定出1个优秀结对共建小组,授予“结对共建流动小红旗”。二是提升“制度化”治理水平。通过结对帮扶规范基层治理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进一步夯实治理网格化基础,有效增强服务管理能力,健全了以村(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弯庄社区与沙沟村结对,联合开展“邻里守望,相识相助”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完善了调解机制、拓宽了矛盾纠纷调解渠道,重拾邻里情感,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提升了安置房小区邻里关系凝聚力。三是打造“亲民式”服务平台。以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结对社区辖区企业、“双报到”党员、社会爱心人士等平台的纽带作用,形成帮扶救助群的强大合力,切实将困难群体的冷暖放在心头,帮助解决困难,为结对村困难群体送温暖。仁和街社区联合爱心人士到结对的红旗村敬老院送轮椅、床及其他生活物品;土城街社区组织“双报到”党员、辖区居民群众、爱心人士对板桥村困难群众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与慰问,增强了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