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2390270

欲求百姓“真话”须做群众“知音”

www.gcdr.gov.cn (2017-05-18) 来源:四川组工网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为了探究困难之因,扭转困难之势,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了贯彻中央精神,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1961年4月至5月,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蹲点调查研究了44天。年过花甲的刘少奇,为了求得真话与真相,向普通百姓脱帽、鞠躬,安排帮工,让群众说出了许多真心话。

“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一为乐者,一为樵夫,为何能成为“知音”?盖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这样的程度,完全已是心有灵犀,还有什么不可说的呢?后人据此又总结出“久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处事哲理。因此,领导干部能否听到百姓的“真话”,最关键的是百姓是否愿意给你讲真话。真话只对哪些人讲?“高山流水”就是很好的古训——百姓的真话只对知百姓、懂百姓的人讲,否则,对牛弹琴,还不如不说。

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蹲点的44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叮嘱参与调查的人员: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让群众把心里话讲出来。但是调查中,参与调研的基层干部群众根本不愿讲实话,任凭刘少奇和工作组成员怎么“交底”“启发”,他们就是不愿讲出心里话。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今的一些领导干部就喜欢给百姓扣上个“刁民”的帽子。是群众“刁”吗?非也!主要是与领导干部之间的那层隔阂还没有消除,群众没有把领导干部当作“知音”,就如俞伯牙,“不是知音不与弹”。隔阂未除,群众焉有真话可讲?

面对困难,人们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知难而退,一种是适可而止,还有一种就是迎难而上。当然,只有迎难而上的人,才有机会享受到战胜困难后的无限乐趣。在“交底”“启发”下仍然听不到真话,就得另辟蹊径,找准要害。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此时明白,“交底”“启发”在百姓看来,都还不能体现那份真诚。于是,才有了主席向普通百姓脱帽、鞠躬,安排帮工的“行动”。也就是说,刘少奇用最诚挚的情感,完全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只要百姓把领导干部当“知音”了,就会无话不说,还愁听不到“真话”么!

刘少奇求得百姓真话和真相的方法,其实也不是什么稀罕奇特的“招数”,其要旨在于用实际行动感动百姓,让百姓的心与你一起跳动。然而,这貌似简单的方法,却不是人人都想得到,更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从骨子里就不愿成为群众的“知音”,当然也就更成不了“知音”,那就永远都不会听到百姓的真话。在当前的脱贫攻坚中,就有部分干部抱怨百姓不说真话,很难沟通。这样的状况,与其一味去埋怨百姓,还不如多多反思自己,为什么政府、干部的公信力就如此脆弱?只要仔细一分析,就不难明白,一些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作为确实不让百姓待见,这就需要有看得到的行动。

“士为知己者死”,只要领导干部与群众真正做到了同心同德,别说是“真话”,就是更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刘少奇对百姓的一片真情,换来了“农村公共食堂不好!再办下去会人死路绝”“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等尖锐意见,也就是逆耳忠言;那么,当前总抱怨百姓的领导干部们,是否也应该从“高山流水”和刘少奇“调研求真话”中得到一些启示呢?既为人民公仆,如何用真情和行动践行好百姓“知音”的角色,让群众愿说真话、能说真话、敢说真话,才是最应当深思的问题。

(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