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推广普及党员干部“坐茶铺”工作法,安排部署党员干部利用下班时间,轮流到村(社区)去坐茶铺,与群众喝茶聊天摆“龙门阵”,听群众“发牢骚”,收集社情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1米”的问题,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市井中有乾坤,茶馆里有高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虽说道理都明白,要认真感悟确也不易。成都市郫都区创新探索党员干部“坐茶铺”工作法,将党员干部“丢进”茶铺,倾听群众“发牢骚”,同时,也达到了宣传党的政策、疏导民愤民怨、解答民惑、消除谣言的目的。但如何善听群众“发牢骚”,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党员干部深学细悟。
善听群众“发牢骚”,关键是要做有心人。哪里的“牢骚意见”大,就说明那里群众的呼声强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很迫切。比如,率先探索“坐茶铺”工作法的郫都区安靖街道一名干部在与群众“坐茶铺”时,就听到许多群众报怨“街上想找个玩耍的地方都找不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名干部进一步追问,群众说,“现在我们都变成城里人了,街上一个公园都没有,哪有城市的味道?”带着群众的期盼,这名“坐茶铺”的干部把问题反映给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很快形成了建设“一村区一游园”的方案,并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街道办建成了9个小游园。群众“发牢骚”得到党和政府重视,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这在无形中就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却不愿听群众“发牢骚”。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上级和领导,他们的精力都花在塑造“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上,他们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尽管决策失误、工作过错,依然我行我素,自感良好。而且还害怕群众坏了自己的“好事”,听不得群众“发牢骚”,更不愿意放下“官威”与群众坐到一起喝茶。这些党员干部,早已忘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如何对待群众“发牢骚”,体现他的政治品质。党员干部作风怎么样?群众心里揣着一本“明白账”,群众“发牢骚”,也满含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待,如果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的是群众,牵挂的是群众的利益,就会把群众“发牢骚”当作对工作的的意见,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工作。
只有转作风,接地气,自觉与群众为伍,才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之道。只有真正善听群众“发牢骚”,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工作做好,才能得到更多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成都市郫都区 谷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