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浦江县牢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源头做好信访工作”这一指示,建立“县级领导开门接访、乡级领导随时接访、村级干部上门走访”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成为常态,同时形成“简单信访马上办、一般信访快速办、疑难信访监督办”的工作办理机制,推动信访总量持续下降,连续实现初次信访事项办理“清零”。
提起“信访”或“上访”,就好像和“维稳”联系起来了,因为在基层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总把“上访”看成不稳定的因素,故而形成了一种“定势”,就是看“上访”情况,并以此来判断一个地方的“稳定”程度。在一些稍显偏远的地方,甚至将对“上访”人员的阻止当做是“维稳”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听说治下有人“上访”,便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控制,有的还因此生出些事端来。这样一来,本来是想阻止“上访”,维护“稳定”,结果事与愿违,反倒弄得地方“不稳定”了。
“有三分闲,且种汝地;无七分屈,莫入吾门。”这是古代某官员写来告诫老百姓的对联。这从理论上讲似乎是不合法度的,但所言就是事实,稍有点委屈就去“上访”“打官司”,一般百姓是耗不起的。因此,那些老“上访”们,并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多数都是认为自己有了“七分屈”的。不管上访户是否在理,起码是自己觉得在理呀!这就需要地方领导干部的疏导,而不是“堵截”。自然界中的流水就是例子,流不出去了,只能开渠引水,如果一味堵截,那将不可收拾。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疏导”工作,有效减少群众的“上访”呢?浙江省浦江县就开出了“良方”——“多下访”。因为从工作理念上看,上访的实质是为了维护权益,这是维护稳定的基础。可见,要使地方稳定,通过百姓“信访”的渠道来维护百姓的权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减少群众的“上访”量,就要在维护百姓权益上卯足劲,下足功夫。而要做到这点,基层干部主动“下访”,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处理,确实是抓“源头”的最好方法。
当然,“下访”不仅仅是人员和方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关心群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切实为他们的“维权”指点迷津,与他们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才可能从中了解到真实的“社情民意”,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这样,一方面通过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解决信访矛盾和问题,自然就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另一方面,通过“下访”这一过程,更加“知民情,解民意”,更能将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干部与百姓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从而起到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作用。
“干部多下访,群众少上访”,就是要求信访工作要做在风平浪静时,要积极主动地从表面的宁静中去寻找涌动的“暗流”,再及时做好维权、疏导,把问题解决于萌芽。而那种动辄称百姓“刁民”,动辄对信访者进行“堵截”的行为,可能导致“上访”者越来越多,局面更难掌控。反之,基层干部真正让自己“沉下去”,通过常态化的“下访”,把百姓的问题都解决在前了,那群众还“上访”什么?
(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