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娴婧,瑶族,广西来宾人,中共党员。2008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2012年免试推荐攻读水利系硕士研究生。先后担任水利系团委副书记、校团委宣传部副部长、水利系团委书记等职务,曾获水利新人奖、清华之友—光华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荣誉。2014年,李娴婧签约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即将在这个夏天投身家乡建设。
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弥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见到李娴婧时,她的脸上却洋溢着一如既往的笑容:“我一直觉得工作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我就特别兴奋。”这个来自广西的清华女生又将回到那片养育她的热土,带上清华教给她的“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
基层,也是大舞台
最初让李娴婧萌发投身西部建设想法的是她大二暑期的社会实践。当时清华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李娴婧组建了一支校友访谈支队,和几名同学一起访谈了在广西工作的校友。“当时机缘巧合地,我们访谈到了在广西工作的老中青三代校友代表。”李娴婧回想起那年夏天,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她们访谈的校友来到广西的机遇不同,工作的行业和级别也不同,但是李娴婧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同样的东西——激情。“这样的激情来自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虽然几位校友也各自经历过艰难的时期,但由于他们已经克服了那些艰难,事业生活蒸蒸日上,曾经的困难反而成为了他们的财富。李娴婧认为,一个人价值的实现,既与个人努力、能力等内因有关,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我这才意识到,西部是一个多么广阔的舞台,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地区的大步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实是一种幸运。”
在实践中,最让李娴婧动容的是一位老校友的嘱托。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校友仍然工作在岗位上,情深意切地对她们说:“你们回到学校后,一定要好好地宣传我们广西,我们这儿实在是太缺人了。”李娴婧当时觉得十分揪心:“如果我都不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还怎么期待其他人呢?”
就这样,一颗服务西部发展的种子开始在李娴婧心中萌芽。之后的几年中,她一边关注着家乡广西的发展,一边也不断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为将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学生工作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
李娴婧和学生工作的缘起正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意义是认识社会,和实践相关的社工锻炼让我不用亲自出去也能认识社会。”李娴婧通过众多优秀的社会实践案例扩宽了自己的视野:留守儿童、区域经济、农村政策……不同专业的同学写出的一份份主题报告成了她最佳的学习资料。李娴婧研一时正值清华原创话剧《马兰花开》首演,她当时负责的学生通讯社承担着话剧的全面文字宣传工作。“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我受到了两重教育,一重是来自于邓老邓稼先,还有一重来自于话剧剧组。”
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一代科技人员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自己却默默奉献、不求名利,李娴婧深深地为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纯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剧组的同学们身上则体现了这些精神的延续:“排练最紧张的时候正值期中考试,我们去采访时看到演员们利用一切时间复习,甚至是上一秒还在台上哭,下一秒抹抹眼泪就拿起课本在后台看了起来。”这样的情景初看让人忍俊不禁,但过后却是深深的触动。“网上总有些人叫嚷着我们青年一代不成器,但我想说他们完全错了,就凭咱们清华同学的这点精神,我就敢说我们也能成为共和国的脊梁!”
担任水利系团委书记期间,李娴婧常常会和本科生聊天,为他们解决一些困惑,其中最多的还是选择的问题。“他们可能会纠结于比较短期的一些问题,但我总喜欢和他们聊社会责任、聊国家发展,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问题,他们会有新的认识。”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不做一些能对国家发展进程有所贡献的事情,那不是真和蜉蝣一样了?”清华六年给了李娴婧这份家国情怀,她又将带着这份情怀走向中国的西部,中国的基层。
“去基层没什么可担心的,我就是在基层长大的”
基层公共部门的工作比较艰苦,一些人对于李娴婧身为女生做出这样的选择表示了不解和担心。另一方面,由于出生在相对闭塞的小县城,家人最初也更希望她留在大城市,过更舒适的生活。
“去基层没什么可担心的,我就是在基层长大的,那里的情况我再了解不过了。”面对这些疑问,李娴婧的微笑中带着坚定,“能够为人民做一些实事,做这个国家的建设者而不是消耗者,我觉得这才是人生的意义,也是清华人应该有的担当。”
当我们问到会不会对基层的生活质量有担心时,李娴婧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很多人对基层生活的了解都不够深入,比如收入、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问题。基层的工资相较于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肯定要低,但是基本是与当地消费水平相一致的,生活问题根本不需要担心;教育水平落后的问题也不值得一提,每年高考总是会有几十个学生上清华,她自己本人就是一个例子。“经济暂时落后的情况那就更好解决了,这不正说明了我们这代人在基层还大有可为吗?”在李娴婧眼中,这些都只能算是“伪命题”。
“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是清华一直以来对学生就业方向的引导,如今时代的主题是发展,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西部作为支点,要干一番大事业,投身西部建设正是一条康庄大道。李娴婧说她一直喜欢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大城市的路很平坦,但是很拥挤,西部的路不平,但是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