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5770536

乐山实践感悟:彝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2015年清华学子四川行实践队员个人感想

2015年2月1日至6日期间,清华大学基层研究会寒假实践四川支队乐山小组的两位同学吕岚春和石越赶赴乐山,围绕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开展了以“基层新风”为主题的调研。在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付爱龙师兄的陪同下,我们实地走访了峨边县的新场乡桃花村(汉族村)、觉莫乡马鞍村(彝汉杂居村),金口河区的永和镇、共安彝族自治乡的林丰村(纯彝族村)和象鼻村(彝汉杂居村)。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彝区通过“彝家新寨”项目,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其中包括农民住房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彝族人民们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新风俗,以及乡镇基层治理上敢于创新、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也看到,彝区的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

乐山市小凉山彝区地处乐山市与凉山州的交界处,地形是典型的山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这几年在一些偏远山村农民每年的人均收入也有较大的增长,彝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末的2788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4649元,但是这些收入里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和政府财政补贴占大部分。这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空心化问题,一方面也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而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也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有持续性的促进作用。

彝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在彝区发展农业产业面临很多困难,因为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成本大,因此很难像平原地区的农村那样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而由于山区耕地面积小、耕地分散的原因,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园区也缺乏条件。因此目前彝区的农村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基本以林业产业为主。以金口河区共安乡象鼻村为例,目前象鼻村有原始森林2.4万亩,核桃林500亩,猕猴桃林150亩,银杏林1500亩,优质茶园300亩,象鼻村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短期内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还难以体现出来。而且象鼻村还是发展得比较好的案例,彝区其他的一些农村相比之下又逊色不少,例如觉莫乡马鞍村的林地基本上是杉树。

彝区产业目前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这一点是我们在和乐山校友马杰座谈时了解到的,她丈夫在办企业,主要产品是茶叶和玛卡酒。她向我们坦言,目前企业最大的困境就是缺乏融资渠道,从而丧失了一些扩大市场份额、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机会。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虽然不全面,但相信当地其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如何发展彝区产业的思考

针对彝区农业产业面临的问题,政府应该合理引导农村进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这方面我们其实可以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河南西峡县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1],西峡是以林为主的深山县,因此和乐山市彝区有一定的相似性。2014年,西峡县生产总值完成20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增长11%。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构建立体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有助于防范市场风险;延长农业产业链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河南西峡县也是山区,他们因地制宜,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形成了“菌、果、药”三大主导特色产业,2003年时,这三大主导农产品对农业总产值、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分别达61%、62%和60%。对于乐山彝区而言,需要找到除了林业之外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

2、大力培养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农业企业化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西峡县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培养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企业经营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服务。对今日乐山的彝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我们在给予其一定政策优惠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其拓展融资渠道。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地方性的融资平台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可能是最好的融资渠道。

小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山区的农村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正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必然选择。乐山市彝区的农业产业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划,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李话语,张林生,曾克峰.中部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河南西峡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