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901579

宜宾市探索选调生组团服务“三三”工作法

www.gcdr.gov.cn (2020-07-13) 来源:

长宁“6·17”地震发生后,根据宜宾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需要,省委组织部迅速在全省范围统筹遴选,24名灾区急需专业选调生主动奔赴地震灾区开展组团服务。一年来,宜宾市紧扣长宁、珙县两地灾区实际,积极探索选调生组团服务“三三”工作法,充分发挥选调生专业特长、资源优势和示范效应,实现了灾区重建和选调生实践锻炼同步推进、同步提升。

抓实“三大优势”,促进组团服务熵增效应。市县两级把援建选调生纳入本地干部通盘调配,突出智力、专业和资源优势,有效推进组团服务优势转化为灾后重建发展优势。一是发挥智力优势。结合灾后重建重点难点问题,设置5个灾后重建专项课题,24名援建选调生分组认领课题,深入灾区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基础设施重建、城镇体系重建等调研报告4份,研究起草《“6·1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办法》等5个制度文件,积极为灾后恢复重建出谋划策。二是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援建选调生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优势,重点选派到过渡安置、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住房重建等急难险重工作压担子,组织参与长宁红狮水泥维修加固、珙县第一高级中学重建等45个重点项目,推进选调生沉身急难险重一线墩苗。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定期安排援建选调生到对口单位和部门汇报工作,积极争取优惠政策、项目资金、用地指标,协调争取灾后重建项目30余个,到位资金约3.7亿元。

抓实“三个原则”,促进组团服务真锤实炼。注重组团服务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强化基层历练、实践磨炼,实现选调生在服务灾后重建中真墩苗、真历炼、真成长。一是人岗相适。根据援建选调生专业特长、主要经历、职务层次,按照人尽其才、“高看一眼”的原则合理安置岗位,统筹安排10名选调生到财政、住建、规划等部门挂任副局长,10名选调生到发改、交通、卫健等部门协助局长工作,4名选调生到受灾严重的长宁县硐底镇、双河镇协助镇长工作。二是一线淬炼。坚持把农村一线作为锤炼锻造选调生的主阵地,将选调生同步安排到重灾区任村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协调解决挂职村贫困户子女入学、产业发展等困难问题30余个,争取专项资金15万余元,参与防疫物资配送120余次,推进疫情期间复工复产工作任务20余项。三是导师帮带。针对援建选调生“远道而来”、不熟悉灾区情况,严格落实“1+1”导师帮带制度,24名“帮带导师”在基层一线“手把手”指导选调生适应工作环境,主动担当作为。

抓实“三项机制”,激发组团服务动力活力。坚持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与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并重,充分调动援建选调生干事创业积极性。一是组建临时支部,强化政治引领。成立长宁“6·17”灾后援建选调生临时党支部,明确1名科级干部作为党建指导员,结合庆祝建国7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菁聚宜宾,筑梦芳华”等主题党日活动10次,增强选调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建立联络机制。推行援建选调生困难问题清单管理,明确1名科级干部作为联络员,定期组织交流互动,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先后组织召开挂职单位和选调生座谈会6次,开展健康体检1次,发放春节慰问金4.4万元,落实专项工作经费38万余元,切实解决援建选调生后顾之忧。三是建立推优机制。创新“三看三听三向”,通过看责任担当、工作成效、问题不足,听帮带导师、临时党支部、基层党组织意见,开展实地走访挂职单位和村,随机访谈党员干部群众89人,发现表现突出、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人才12名,及时反馈派员单位并做好推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