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63241962

调查问卷不是“夸夸卷”

www.gcdr.gov.cn (2025-11-05) 来源:广元青川县委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单位的调查问卷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异化变味的倾向,问卷设计上“报喜不报忧”,选项设置上“莺歌燕舞”,结果运用上“皆大欢喜”。调查问卷本是了解群众诉求、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但当它被异化为寻求赞美、收集“掌声”的“夸夸卷”时就失去了其意义。

深究其因,是一些单位和干部在思想作风上存在偏差。有的是政绩观错位,习惯于“锦上添花”,不愿“揭短亮丑”,怕暴露问题影响形象、影响考核;也有的是担当精神不足,面对矛盾和问题时存在畏难情绪,缺乏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还有的是形式主义作祟,把满意度的数据异化为向上、向外的“表功工具”。但若是长此以往,沉浸在“夸夸世界”中的单位和个人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被慢慢侵蚀,最终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当群众发现自己的真实意见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表达,或者表达了也得不到回应,就会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挫伤其参与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也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

要打破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恶性循环,必须从思想认识、制度设计等多维度思考。一方面,要端正思想认识,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摈弃“遮短护丑”心理,把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优化问卷设计与发放方式。问卷设计上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设置“痛点”“难点”问题,预留足够的开放性空间,鼓励受访者讲真话、道实情、提意见。在投放方式上打破“内部循环”,采取匿名调查、随机抽样、跨部门联动等方式,拓宽调查覆盖面,打消受访者的思想顾虑,让基层干部群众敢讲真话、愿提意见。另外,要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仅仅依赖调查问卷这一种形式,多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接触,结合座谈访谈、实地察看、随机走访、网络征集等多种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相互印证、补充,全面深入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过精辟概括:“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要着力做好调查的“后半篇文章”,推动结果从“纸上”落实到“地上”。摈弃“唯分数论”,既要关注正面评价,更要深挖负面反馈和意见建议,并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综合研判。建立“反馈—整改—公示”闭环机制,对合理的批评建议要吸纳改进,对反映的问题要着力解决,并将处理情况适时向受访者反馈,形成工作闭环。让调查结果成为优化工作、提升服务、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让“问题清单”真正变成“满意清单”,让“群众呼声”变成“工作回声”。(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