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既是“国之大者”在民生领域的精准落子,更是对万千党员干部实干担当的时代召唤。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躬身实干,把“人民心”融入政策制定的每一个细节、落实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十五五”的民生图景温暖可感、扎实可触。
守好“人民心”,要以“调研之实”找准民生靶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强的底气。民生工作最怕“想当然”,群众的急难愁盼从不在文件报表里,而在田间地头的闲谈中、社区楼院的期盼里。党员干部的担当,首先要体现在放下“官架子”、迈开“铁步子”的自觉上,主动跳出“办公室思维”,把调研从“任务要求”变成“行动自觉”。要建立常态化需求收集机制,既用好热线电话、政务平台等线上渠道捕捉民生信号,更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沉浸式”调研,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堵点”摸清,把特殊群体的“痛点”吃透,把群众的“盼点”找准。调研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要带着问题去、迎着矛盾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用韧劲落实工作,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把诉求转化为政策制定的“第一手资料”,让民生举措从源头上就贴合群众需求,避免“政策悬浮”与“落地空转”。
答好“民生卷”,要以“精准之策”破解民生难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十字方针既是方法论,更是党员干部必须把握的实践准则。“尽力而为”彰显的是初心担当,要求面对群众合理诉求不回避、不推诿,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和决心,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就业优先、教育均衡、医保优化等关键领域主动发力、全力以赴;“量力而行”体现的是务实清醒,要求立足发展阶段和财政实力,科学规划民生项目,避免超越实际的“过度福利化”,防止“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党员干部要摒弃“一刀切”思维,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在普惠保障基础上精准发力:对困难群体强化兜底帮扶,健全社会救助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对发展不均衡区域补齐民生短板,加快农村养老、育幼等服务设施建设;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集中攻坚,通过制度创新提升服务效能,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用在刀刃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以“长效之举”巩固民生成效。共同富裕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民生改善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久久为功”的征程,终究要靠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实干担当去铺展。党员干部的担当,不仅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更体现在善作善成的韧劲上。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民生政策落地生根,建立“部署—落实—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对出台的民生举措跟踪问效,及时根据群众反馈调整完善。更要注重制度建设,把实践中成熟的经验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比如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等政策,让短期成效转化为长期福祉。要坚持系统思维,把民生改善融入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全过程,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相互促进,让民生建设既有“当下温度”,更有“长远厚度”,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民生的良性互动,让共同富裕的步伐在“十五五”时期迈得更稳、更实。(唐代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