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63241794

让全会精神照进现实、温润人心

www.gcdr.gov.cn (2025-11-24) 来源:成都温江区委组织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要让这份凝聚着全党智慧的战略部署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关键在于使其精髓要义走出文件、走出会场,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心坎里、融入基层的实践中,在火热的一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让全会精神走进群众,首要在“化繁为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时代大计。“十五五”规划建议包含着专业术语和长远布局,若仅停留在文本传达,难免与普通民众的日常感知存在距离。这就需要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关键表述,转化为与就业增收、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关切紧密相连的生动阐释。例如,规划建议中强调“大力提振消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直接关联着千家万户的钱袋子和饭碗,是群众最能直观感受政策温度的切入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读、鲜活生动的比喻,把国家发展的“大目标”分解为个人生活的“小确幸”,让群众意识到宏伟蓝图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自身奋斗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认同感和参与感。

让全会精神扎根基层,核心在“知行合一”,将顶层设计变为基层治理务实举措。全会精神能否扎根,要看它是否能在街道社区、田间地头找到具体的实践路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部署,正是对基层工作最直接的指引。这就需要广大基层干部不仅学深悟透精神实质,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又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模式;加强基层治理,需要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到实处,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只有当全会精神成为基层干部谋划工作、服务群众、化解难题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时,它才能在基层土壤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让全会精神直抵人心,根本在“成效可见”,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赢得民心。理论的感召力、政策的引导力,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印证。全会精神能否直抵人心,不在于宣传声势多大,而在于能否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拿出具体举措,如在促进就业上拓宽渠道、在收入分配上优化格局、在社会保障上织密网络、在生态环境上持续改善、在平安建设上筑牢防线,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当人们看到就业机会更多了,收入渠道更广了,看病上学更方便了,生活环境更优美了,社会秩序更安定了,他们自然会感受到全会精神所蕴含的为民情怀和实践价值,从而内化为坚定不移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信念和自觉行动。

精神的传播,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动员和实践引领。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走进群众、扎根基层、直抵人心,是一个持续深化、循环往复的过程。它需要宣传引导的春风化雨,需要基层实践的千锤百炼,更需要发展成果的有力支撑。当亿万人民真正理解、认同并积极投身于“十五五”规划建议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必将获得最深厚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破浪前行,驶向光辉的彼岸。(唐代远)